城市規劃的引領作用
城市規劃的引領作用
導語:城市規劃"是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也是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三個階段管理的前提。
城市規劃是指導城市發展建設的藍圖,是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前瞻性規劃。“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更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更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更大的忌諱”。在新時期、新常態背景下,只有以時代眼光和改革思路,創新規劃理念,改進規劃 *** ,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實效性,切實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才能充分發揮城市規劃的戰略引領作用,保障城市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營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
一、符合時代要求,解決現實問題
現代城市規劃源于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城市公共衛生問題,是國家治理中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城市規劃的主要任務是:科學評判城市發展的內外部條件,針對城市發展建設中的主要問題,合理把握城市發展趨勢,綜合安排空間資源配置,并對一定時期內城市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進行統籌安排??梢?,科學制定城市規劃的過程,就是認識城市發展規律并形成共識的過程,就是遵循、順應規律,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并落實到行動的過程。
城市規劃涉及面廣、實踐性強,其理論、內容和 *** 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國家的城市規劃和規劃管理沒有統一的模式,同一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規劃的側重點也會動態地調整。要根據城市發展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制定不同的規劃對策,緊扣時代脈搏,更好地發揮城市規劃的戰略引領作用。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市化和城市發展也進入轉型發展新時期。城市發展模式要從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提升轉變;發展主體要從以 *** 為主導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轉變;發展動力要從單純地依靠工業化向更加多元、開放、特色轉變。在此背景下,要改革完善城市規劃,創新規劃觀念,改進規劃 *** ,主動適應新時期、新常態的要求,推進城市規劃從主要以目標導向為主的空間擴張型規劃,向管控和底線約束為基礎的綜合型規劃轉變,從由 *** 管理城市的技術工具,向協調各方利益、推進公眾參與的公共政策轉變。
二、創新規劃理念,改進規劃 ***
(一)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
城市的主體是人,城市規劃的核心也應該是人。城市規劃不僅要關注人口的規模、數量,更應該關注人口的結構、分布,滿足不同人群的差異化需求。在舊城改建過程中,要采用有機更新的方式,避免“大拆大建”;針對老舊城區功能缺失、設施不足、質量不高等具體問題,開展功能修補和生態修復,提高居住社區人居環境和各項設施的服務質量,著力改善民生。要從城市的整體發展戰略出發,妥善處理城市外圍新區與中心城區的關系,合理確定新區規模和功能定位,營造良好的宜居環境。要全面開展城市設計工作,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讓城市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使建筑與環境之間、建筑與建筑之間更加協調,避免過度人工化和布景化。要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切實做好歷史文化遺產和歷史建筑的保護,體現城市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保留城市特有的“基因”,杜絕“挖山、填湖、砍樹”等破壞自然的行為。要以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為目標,把低碳、生態發展理念落實到城市規劃要求中,建設海綿城市、生態城市、智慧城市,大力發展綠色交通、綠色建筑,推廣低能耗、微循環的建設技術,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二)將資源環境綜合承載能力作為城市規劃的前提和基礎
城市規劃應以資源環境為本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編制城市規劃,要開展現狀資源環境條件評估,明確城市的發展基礎、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評判城市資源環境綜合承載能力。要堅持以資源環境綜合承載能力為前提,合理預測城市規模,將水資源、土地資源保護等作為約束城市發展的底線和剛性指標,把保護基本農田放在突出地位,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和生態保護紅線。要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形態,打造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三生”空間。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在編制城市規劃過程中,分析制約城市發展的資源或能源“短板”,如對缺水城市,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對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劃定永久性城市開發邊界,避免城市“攤大餅”式無序蔓延,緩解和預防“城市病”。要加強現狀調研,利用大數據建立規劃信息數據庫,開展地下管線、交通出行、資源能源供需等的量化分析,為科學編制城市規劃提供支撐。
(三)堅持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發展
應立足全局和長遠角度謀劃城市發展定位,把區域協同發展的要求從思想、理念轉變為實際行動,避免城市各自為政、以鄰為壑、無序競爭。圍繞國家“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國家重大戰略,做好城市密集地區的規劃,科學謀劃區域空間的總體布局,要從區域整體角度把握城市發展趨勢,認識城市的地位作用,明確城市功能定位,統籌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 ,促進城鎮之間協調發展。要按照城市的常住人口口徑預測城市人口規模,規劃城市住房、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統籌考慮外來人口的需求,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供規劃保障。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要求,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使鄉村居民與城市市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城鄉空間是一個連續的整體,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推進城市規劃的全域覆蓋,加強對城鄉居民點和全域空間的規劃管理,加強對村鎮建設的指導,避免割裂城鄉關系。要加強鄉村規劃和綜合環境整治,保持鄉村特色風貌和文化傳統,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基礎上,因地制宜改善村民生活條件,在留住“鄉愁”的同時,為廣大的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休閑的場所。
(四)建設集約高效、“精明”增長的城市
嚴格執行節約土地、集約發展的規劃原則,按照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的思路,開展存量規劃,在控制城市新增用地的同時,注重對城市建成區內既有存量建設用地的整合改造和功能提升,促進存量建設用地挖潛。要逐步優化城市建設用地結構,保障棚戶區改造、軌道交通、公共服務設施等民生工程的用地供給,嚴格控制新城新區審批和新增工業用地供給,提高城市建設用地的綜合利用效率。促進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減少單一功能區,促進單一功能的開發區向綜合性的城區轉變,從源頭上減少不必要的交通出行和鐘擺式交通。要結合城市的自然稟賦、區位條件、經濟基礎和發展階段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對密度較高、開發強度大的老舊城區,應疏解功能和人口,著重開展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對城市新區和各類開發區,應加大配套設施建設力度,提高人口密度和土地開發強度,嚴格控制“寬馬路、大廣場”,促進城市緊湊布局,精明增長。
三、履行法定程序,健全決策機制
(一)嚴格執行城市規劃法定程序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強化城市 *** 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的主體責任,按法定程序和內容要求做好規劃編制組織工作。城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發揮好牽頭作用,相關組成部門要積極配合,全程參與,提供相應的基礎資料和現狀數據。要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落實公眾參與、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常務委員會審議、上級 *** 審查審批的有關規定,做好城市總體規劃上報審批工作。公眾參與意見、專家審查意見和人大審議意見的吸收采納情況,應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附件一并上報。經依法批準的城市規劃,應按法定要求及時予以公開。
強化城市規劃的`龍頭地位和平臺作用。以城鄉規劃為平臺建立健全“空間全覆蓋、事權不重疊”的空間規劃體系。在國家層面,制定國家空間規劃和空間政策;在區域層面,重點做好城市群(大都市區)規劃,疏解特大城市功能和人口;在市(縣)層面,以城市總體規劃為空間平臺推進“多規合一”,實現同級 *** 一本規劃、一張藍圖、一個空間平臺。同時,通過構建上下銜接、層級傳導的規劃體系,實現規劃剛性內容的可落實、可實施、可評判、可監管。
(二)健全完善規劃決策實施機制
借鑒國內外協作式、參與式、漸進式規劃的經驗,保證規劃公開透明,完善公眾參與的途徑,充分尊重公眾意見,促進規劃從技術理性走向社會理性,從精英規劃走向公共政策。要把握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兼顧規劃的“剛性”與“彈性”。一方面,提高城市規劃的前瞻性,順應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使規劃適應城市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明確城市發展建設的“負面清單”,劃定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適宜建設區和城市水體保護線、綠地系統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等需要保護和控制的空間,明確保護要求和保護措施,作為規劃的強制性內容。
建立城市 *** 組織領導的規劃決策機制,樹立規劃一盤棋思想,依托城市規劃建立城市空間信息平臺,健全“一張圖”的空間管理手段,加強城市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主體功能定位、國土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的相互協調與銜接,避免相關規劃之間內容重疊、管理分割、規劃打架等問題。
(三)避免頻繁修改規劃
堅持一本規劃、一張藍圖,保持城市規劃權威性、嚴肅性和連續性,持之以恒加以落實。城市各級 *** 和相關部門,以及駐城市的相關單位,要自覺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尊重規劃、遵守規劃并自覺維護、執行規劃,服從規劃管理,提升城市整體的規劃建設管理水平。要建立城市規劃執行情況的定期評估和報告制度,完善“前期研究―設計決策―運作實施―評估反饋”過程,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實行動態管理,根據評估狀況對規劃進行動態調整和依法修改。
加大對城市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杜絕以權代法、違規審批,加大對違法建設活動的懲處力度。針對各層級 *** 事權明確管理重點,建立中央與地方事權清晰的城市規劃管理體制。要將城市規劃實施情況納入干部考核和離任審計,杜絕擅自改變規劃的“剛性”內容、隨意改變城市的發展方向、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等情況的發生,確?!耙粡埶{圖干到底”。
;
城鄉規劃就業方向
城鄉規劃專業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于建筑類。
本專業要求學生系統學習城鄉規劃的基本知識與基礎理論,接受城鄉規劃的原理、程序、 *** 以及設計表達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協調處理城鄉發展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等復雜關系的基本 *** ,具備初步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
主干課程有經濟地理學、城市生態學、美術與制圖、中外城市發展與規劃史、建筑設計、城市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社會學、城市經濟學、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設計、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城市設計、土地利用規劃與房地產開發管理等。
城鄉規劃專業發展前景
城鄉規劃專業畢業生可在 *** 管理部門、規劃設計單位、建設與開發企業從事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等專業技術工作;可在 *** 管理部門從事城鄉規劃與建設方面的管理工作;也可在教育、科研機構從事相關的教學及科研工作。
當今中國正處在城鄉發展的轉型期,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鄉統籌發展、鄉村振興等都離不開規劃人才。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完成、自然資源部的組建以及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國家提出構建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我國城市規劃的階段如何劃分各層次基本內容
我國城市規劃編制城鄉規劃編制對城市轉型的完整過程由兩個階段、六個層次組成城鄉規劃編制對城市轉型,即總體規劃階段和詳細規劃階段;城市總體規劃綱要、城市總體規劃(含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和中心區域規劃)、詳細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
由于新的社會制度的實驗和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的影響,中國現代城市規劃在思想、理論、技術、體系等方面均呈現了比較獨特的形態,是近代城市規劃的結束和現代城市規劃的開始。
擴展資料:
作為經濟結構變化的空間反映,物質規劃也發生了相應的轉型,即從增量規劃到存量規劃的改變。存量規劃是在限定總量的前提下解決建成區的各類現實問題,是經濟方式由外延式轉向內涵式、由粗放式轉向集約式的必然要求,其本質是對已利用土地資源進行優化調整和再次利用。這種轉變意味著城市規劃已經進入了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型的階段,從大開大闔向精雕細琢提升。
隨著城市建設不斷推進,存量空間資源將成為城市建設的主要空間載體,對存量空間資源的利用將成為完善城市結構、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的重要途徑。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城市規劃編制
百度百科-中國現代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對城市發展的意義
城市規劃是城市的發展計劃,也是城市建設發展的藍圖和管理城市的依據。城市規劃是一項科學性、應用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通過規劃,可以合理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和布局,統籌安排各項建設,協調各方面在建設中的矛盾,使之逐步發展成為設施比較“完善、環境清潔優美,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并能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現代化新型城市。因此,城市規劃對于城市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于城市合理布局及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互協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城鄉規劃的作用
一 強調城鄉綜合規劃
《城鄉規劃法》最重要的改變是更加注重城鄉統籌。它不僅包括城市規劃、鎮規劃,也包括鄉規劃和村莊規劃,這意味著城鄉二元的體系被打破,城鄉規劃進入一體化的新時代。
該法的頒布標志著城市與鄉村的關系不再停留在 *** 政策上,而是從法律意義上給予了城鄉統籌發展思想的定位。
在具體內容上,《城鄉規劃法》對城鄉管理的強化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協調城鄉規劃布局上。
城鄉空間布局對于城市規劃,是最核心的內容。如何理解呢?以一座城市規劃為例。其規模比較大,周邊有山有水,城市只是中間的平原部分,山水及周邊土地不屬于城市范圍。按照舊的城市規劃法,城市規劃考慮的只是城市邊界內的規劃范圍,城市之外的區域,即使是近鄰的區域也是規劃法覆蓋不到的,城市之外區域執行的是國務院村鎮建設管理條例,所以城鄉規劃被人為分割成兩層,即二元化。但是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新的城鄉規劃法實施后,城與鄉的邊界范圍就模糊了。按照城市規劃法規定,大城市是指城市和近郊區非農業人口50萬以上的城市。農村人口不作為確定城市規模的指標。例如一個市有500萬人,城區人口只有50萬,按舊法的概念它就只能算作中等城市,但就新法而言這樣的城市就是大城市了。兩部法律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城鄉規劃法取消了城市邊界的界定,也就取消了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界限,以后將會有戶籍等相關適應法規和配套政策陸續出臺。因此,這種影響將是根本性的。。
二 將人居環境建設作為目的之一
《城鄉規劃法》與《城市規劃法》相比,另外一個最重要的變化是把人居環境建設提升到法律的高度。
《城鄉規劃法》第1條明確規定:“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這不僅僅是增加了幾個字那么簡單,而是將過去的實體空間規劃提升到以人為本的居住環境建設層面。
而且由此可以明確,改善人居環境已經成為《城鄉規劃法》的重要立法目的之一,其重要法律地位得以確立。而且,還明確規定了一點,改善人居環境的工作是由城鄉規劃管理部門來做,這是非常本質的改變。也可以理解為人居環境建設已變成了 *** 的責任。
在具體要求上,城鄉規劃符改變了城市規劃法為規劃編制而規劃的指導思想,強調城鄉規劃要與經濟、社會、環境等協調發展融合在一起,這也為建設和諧人居環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簡單的說,以前的城市規劃法是擺在那里讓有關部門去執行,現在的城鄉規劃法在內容上是互動的,城鄉規劃“紙上畫畫,墻上掛掛”的被動局面將得到改變。城鄉規劃法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將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并提出了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等要求。
當然,城市建設有一定的周期,城鄉規劃法對人居環境的影響不會立竿見影,真正發生變化應該是實施一段時間之后。
三 為城市未來的發展掃除了障礙,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原有的《城市規劃法》為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專設了一章(見第三章),對新區開發作了專門的規定?;仡櫸覈_發區的建設歷程,我認為這也是起到積極作用的,在當時需要以經濟發展為龍頭帶動城市的發展,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但是,經濟開發區更大的失敗就是浪費了土地。現在土地是最寶貴的資源,18億畝生存底線已經比較接近。
而新法取消了這一內容,明確||地規定城市規劃區范圍之外,不得設立各類城市開發區和城市新區。顯然,取消此項有三大作用。首先,有助于城市規模的健康發展。新區開發與舊城改造結合得不好,也不能成為一種城市發展的主流模式。其次,這樣做有助于節約土地,對于增加城市的活力會有幫助。開發區占地多,生活設施不完善,缺乏活力。第三,有助于城市復合發展。
在城市性質的界定上,新法做出了一個極有利于城市發展的決定。按照《城市規劃法》第19條規定,城市規劃編制時首先要對城市性質進行明確定位,繼而對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產生影響。而隨著經濟發展的多樣化和交叉化,實際上產業發展越來越難以明確定性,比如IBM作為計算機生產是屬于第二產業,而作為電子綜合服務的提供商則是第三產業范疇。在新的《城鄉規劃法》中,不對城市性質作清晰的規定,這將對城市未來的發展預留了更大的彈性空間。
四 強化監督職能, *** 將對城市建設和房產開發的調控將更有力
關于城鄉規劃實施內容,原來在《城市規劃法》中只有11條,不到1頁篇幅,新法則設置了專門章節,包括18條內容,占到2頁半篇幅,內容非常充實。為什么增加了這么多內容呢?以前的城市規劃法對房地產開發土地要素控制不是很嚴,現在城鄉規劃法對各個程序,比如選址許可證、工程規劃許可證的程序都有了非常明確的要求,包括鄉村的建設規劃許可證,城鄉建設的全過程都有具體的要求和規范,沒有空白點。此外,各個城市制定細則,沒有統一,現在也都有了明確|| 的標準。這樣將有助于 *** 主導城市發展的規模、方向、速度,調控城市建設和房地產開發。
由于以前不是特別清晰的監督制度,原來的規劃與市場結合得很弱,導致城市規劃滯后于開發,現在提了很多具體的要求了,更加有法可依了,有助于城市以規劃為龍頭引領城市發展。這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12年將城市規劃專業改為城鄉規劃意味著什么
城市規劃從宏觀到微觀分為整體性規劃、分區性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等幾個步驟。整體規劃如土地利用、空間布局、發展形態;詳細規劃如建筑密度、高度、容積率,大到一個城市規模、小到一塊兒綠地,可以說都是城市規劃的范疇。
隨著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城市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規劃已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單一的城市,還會考慮到城市與城市之間、鄉村與鄉村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協調,甚至是區域性的多個城鄉聯動規劃,實行資源共享,優化配置,實現城鄉一體、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城鄉規劃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需要經濟、地理、交通、社會、歷史、文化等多學科知識的支撐。
評論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