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碳匯交易什么時候恢復交易
近日,有關碳交易市場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根據國家安排碳交易市場將于近期上市。那么,2021碳交易市場什么時候開始林業碳匯審定和核證資質?具體怎么交易?下面創載網林業碳匯審定和核證資質的小編帶來碳交易市場最新開放時間如下:
一、2021碳交易市場什么時候開始?
全國碳交易市場于7月16日(星期五),也就是今天正式開始交易。
1.碳交易是什么意思?
碳交易市場,就是通過碳排放權的交易達到控制碳排放總量的目的。通俗來講,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做商品來進行買賣,需要減排的企業會獲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額,成功減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額,超額排放則要在碳市場上購買配額。
2.碳交易試點城市有哪些?
試點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等兩省五市設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3.碳交易行業有哪些?
目前全國碳市場首批僅納入了發電行業,但“十四五”期間,八大高耗能行業余下的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紙、電力和航空等或將全部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
全球資源市場林業碳匯交易中買方主要為哪些
碳匯和樹種
[鮮花]林業碳匯量的購買主體主要有碳匯和樹種。 林業碳匯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其中一種碳匯產品,具有溫室氣體減排需求和意愿的主體可向碳匯林項目實施主體購買,用于沖抵自身碳排放量。 林業碳匯交易的主體包括《京都議定書》各國 *** 以及世界銀行屬下的碳基金,賣方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志愿市場里買方主要是國內的企業。 林業碳匯交易第三方主要是碳匯交易的經紀人和計量認證機構。
查看更多
永安:持續深化林改 青山流金淌銀
近日,走進 永安市 洪田鎮貴湖村,群山連綿起伏,層林泛起碧波。位于箭豐巖的146畝杉木林,地處長深高速沿線一重山,經第三方評估后,永安市生態文明建設志愿者協會出資685044元,從林農手里對杉木林進行贖買。
這是永安持續深化林改、在全省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的一次探索與實踐。“作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策源地,林改是永安閃亮的名片。通過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我們實現了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有效解決了區位林保護與林農利益的矛盾。”永安市林業局局長梅金貴說。
商品林贖買讓林農得利、生態得綠。永安市與福建省林科院合作,對被贖買后的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實施近自然改造,在撫育間伐后,林下補值閩楠、鄂西紅豆樹、紅錐等鄉土珍貴用材樹種。在培育大徑材的同時,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林分質量,改善提升森林生態和景觀功能。
敢為人先,改革蹚新路。永安市這一做法被國家發改委列為新型城鎮化18條典型經驗之一,并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鼓勵地方在重點生態區位推行商品林贖買制度”。目前,永安市共籌集贖買資金1.24億元,完成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4.57萬畝,完成林分質量提升改造4290畝。
永安市頻出新招持續深化林改。“永安充分發揮中林(三明)、永林股份等國有林業企業優勢,大膽創新林票制度,通過采取所有權不變、經營權合作、收益權共享的做法,引導村集體和林業經營大戶與國有企業開展合作經營。”梅金貴說。
為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2021年3月25日,永安市林業局與中國碳匯控股有限公司簽約,交易國際核證碳減排標準(VCS)林業碳匯減排量。碳匯交易,讓永安市林業碳匯工作步入實質性階段。永安市林業局已完成國際核證碳減排標準(VCS)林業碳匯項目之一、二個監測期55萬噸碳匯減排量,以及后兩個監測期間產生的碳匯減排量交易。林票加碳票,青山變“金山”。
如何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永安市持續推進金融資金回購天然林試點改革,創新推出“福益貸”金融產品。目前已覆蓋3個鄉鎮、4個試點村,發放貸款160.685萬元,回購天然商品林面積2075畝。
永安市在“保護”與“發展”中尋求平衡之道,將黨建與深化林改深度融合。永安市林業局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以機關第三黨支部、國有林場黨支部為主體,全力推進造林綠化工程,在確保各類跡地及時更新的基礎上,實施高質量造林綠化,強化戰略性森林資源培育。
一根竹子富了一方百姓。永安市林業局以機關第二黨支部為主體,致力推廣生態高效經營技術,提高竹山效益,高質量建設竹林豐產示范基地42萬畝,平均畝產值超1800元,更高畝產值達到10250元。去年,永安市竹山產值10.5億元,人均竹山收入7000元。
什么是林業碳匯先行基地
先行基地旨在有效發揮森林、濕地生態系統和林產品固碳增匯作用,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林業固碳增匯發展模式和典型經驗。
中國林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林業產業不斷發展,實力不斷增強。為滿足國民經濟對木材的需求,國
家相繼建立了135個國有大中型森工企業,林業系統曾經位列國民經濟各部門前五
名。建國50多年來,累計生產木材50多億立方米,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提供了
原始積累,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林業面向市場,改革傳統的單一產
業結構,木材加工、林產化工、林機制造快速發展,非林非木產業發展和對林地資
源多種利用步伐加快,森林旅游、花卉、木片、森林食品、森林藥材、經濟林、竹
產業等一大批新興產業異軍突起。2001年,全國木材產量4552萬立方米;人造板產
量2111萬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松香產量37.8萬噸,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之一
位;林業機械產值達100億元,有的林機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濟林產品產
量6880萬噸,年產值達1320億元;花卉生產面積369萬畝,年銷售額達215.8億元;
森林公園接待游客8565萬人次,直接經濟收入28.2億元。全年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
4090.5億元.基于現狀和國民經濟發展要求,中國林業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工作的基本思路
明確為:以 *** 理論和“ *** ”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
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山川秀
美的生態文明社會”為總綱,以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為中心,以科教興林和依法治
林為手段,按照“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要求,切實抓好六大工程建設,努
力推進中國林業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跨越世界多數
發展中國家都走過的邊破壞邊治理的漫長歷程,直接進入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林業建設的目標是:到2010年,使森林覆蓋率達到20.3%,大江大河流域
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風沙區的沙漠化有所緩解,全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初步遏
制,林業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全國適應入世后的國際競爭要求;到2020年,使森林
覆蓋率達到23.4%,重點地區的生態問題基本解決,全國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林
業產業實力顯著增強,并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到2050年,使森林覆蓋率達到2
8%以上,基本實現山川秀美和木材自給自足,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林業經濟發
展水平躋身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建立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
業產業體系。
為了實現上述發展目標,國家對原有的十七個工程項目進行了系統整合,形成
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和長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
理、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等六大林業重點
工程。六大工程覆蓋了我國97%以上的縣,規劃造林任務超過11億畝,工程規劃總
投資7000多億元,工程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投資之巨為歷史所罕見。特別是退耕
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其投資超過了前蘇聯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計劃、美國羅
斯福工程和北非五國綠色壩工程,成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在國內外具有巨大影響.
生態產品典型案例第三批 前言
之一部分總體情況
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要做法生態產品是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生產共同作用所產生的、能夠增進人類福祉的產品和服務,是維系人類生存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必需品。生態產品根據公益性程度和供給消費方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和價值實現路徑:
一是公共性生態產品,主要指產權難以明晰,生產、消費和受益關系難以明確的公共物品,如清新空氣、宜人氣候等,三江源等重點生態功能區所提供的就是該類能夠維系國家生態安全、服務全體人民的公共性生態產品林業碳匯審定和核證資質;其價值實現主要采取 *** 路徑,依靠財政轉移支付、財政補貼等方式進行“購買”和生態補償。
二是經營性生態產品,主要指產權明確、能直接進行市場交易的私人物品,如生態農產品、旅游產品等林業碳匯審定和核證資質;其價值實現主要采取市場路徑,通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和直接市場交易實現價值。
三是準公共性生態產品,主要指具有公共特征,但通過法律或 *** 規制的管控,能夠創造交易需求、開展市場交易的產品,如我國的碳排放權和排污權、德國的生態積分、美國的水質信用等林業碳匯審定和核證資質;主要采取 *** 與市場相結合路徑, *** 通過法律或行政管控等方式創造出生態產品的交易需求,市場通過自由交易實現其價值。
與上述分類相對應,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模式主要有四類:生態資源指標及產權交易、生態治理及價值提升、生態產業化經營和生態補償,本批典型案例基本涵蓋林業碳匯審定和核證資質了四類模式,具體包括:(一)生態資源指標及產權交易
福建省三明市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林業碳匯審定和核證資質了林權,探索開展“林票”制度改革,引導林權有序流轉、合作經營和規模化管理,破解了林權碎片化問題,提高了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整體價值。此外,三明市借助國際核證碳減排、福建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等管控規則和自愿減排市場,探索開展林業碳匯產品交易;澳大利亞開發農業土壤碳匯項目并建立了嚴格的基線采樣、碳匯計量和項目運行機制,通過“反向拍賣”規則開展市場交易,這些做法都是將生態系統的固碳服務轉化為可交易的碳匯產品,有利于實現生態產品的綜合效益。德國生態賬戶是一種 *** 管控與市場交易相結合的價值實現模式, *** 以法律形式明確“對自然生態造成的影響必須得到補償”,并規定了生態賬戶及生態積分的評估、登記、使用和交易等規則,形成了由占用者或第三方建立生態賬戶、獲得生態積分并進行交易的市場,其實質是將帶有公共品性質、難以進行交易的生態系統服務,轉化為可以直接市場交易的生態積分或指標,促進生態價值的實現。在生態價值核算過程中,德國不是采用“貨幣化”的方式度量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而是采用“指數化”的方式將其轉化為生態積分,既避免陷入“算多少、值多少”的誤區,又為通過市場力量配置生態產品奠定了基礎。
(二)生態治理及價值提升
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堅持生態立島,積極推進“藍色海灣”等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海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了海洋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依托豐富的海域海島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海島旅游等產業,促進了當地發展和群眾增收。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以“生態恢復、治污護濕、造林護林”為主線,在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的基礎上,對馮家江實施生態治理,建成以馮家江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為核心的生態綠廊;以統一規劃管控和土地儲備為抓手,推動片區綜合開發,系統改善人居環境,發展綠色創新產業,打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家園。海南省儋州市蓮花山推動生態修復、環境治理、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四位一體”聯動,解決歷史遺留礦山的生態環境問題,引進社會資本推動產業發展,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三)生態產業化經營
云南省紅河州阿者科村依托特殊的地理區位、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內源式村集體主導”旅游產業,把優質生態產品的綜合效益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持續動力,實現了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和村民受益的良性循環。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面對禁止開發區域和限制開發區域占比高的現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做大做優“綠水青山”,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條件和自然生態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礦泉水、人參、旅游三大綠色產業,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效益提升。寧夏 *** 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在土地整治、改良鹽漬化土壤的基礎上,開發了集農業種植、漁業養殖、產品初加工、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生態“農工旅”項目,完成了從傳統種植到稻、魚、蟹、鴨立體種養,再到產業融合發展的轉型,獲得了耕地保護、生態改善、產業提質、農民增收等多重效益。
(四)生態補償
美國馬德福農場綜合運用多種路徑和措施以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對于能夠直接市場交易的農產品、旅游狩獵服務等,通過市場化方式實現其價值;對于帶有公共品特征的清潔水質、濕地生態系統服務等,一方面充分利用 *** 管控所形成的交易市場,推動了濕地信用、水質信用等多種“指標”交易,顯化了生態價值;另一方面,積極參與美國“土地休耕增強計劃”并獲得 *** 補貼,其實質是一種生態補償措施,農場實施休耕和生態修復,增強了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 *** 通過補貼的方式“購買”農場生產的生態產品,推動形成了“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的利益循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青山村通過與生態保護公益組織合作,探索采用水基金模式進行水源地生態保護及補償,通過建立水基金信托、基于自然理念開展農業生產、對村民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損失進行生態補償、吸引和發展綠色產業等措施,引導多方參與水源地保護并分享收益,構建了市場化、多元化、可持續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現了青山村生態環境改善、村民生態意識提高、鄉村綠色發展等多重目標。
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工作重點
近年來,各地結合工作實際,在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和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理論認識模糊、工作基礎薄弱、實現路徑單一、政策創新不夠、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和部署,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抓住工作重點,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產價值實現機制。
一是深化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基礎理論研究,跟蹤國內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研究進展和實踐做法,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體系,明晰生態產品內涵外延、價值來源、理論基礎、重大關系等基本問題,為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二是構建技術體系。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和統一確權登記,清晰界定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主體和邊界,探索研究自然資源調查(“存量”)與生態產品信息普查(“流量”)相銜接的技術 *** 。按照“可靠指標、成熟 *** 、有效數據”的原則,綜合考慮實用性、連續性和基層可推廣性,研究制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 *** ,探索在國家公園等重點區域構建工程化實施的價值核算體系。研究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評估技術,評估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價值實現程度。
三是豐富實現模式。鼓勵搭建“生態銀行”等自然資源資產運營管理平臺,集中自然資源資產并開展整體運營,提升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和整體價值。積極探索并創新生態資源指標及產權交易、生態治理及價值提升、生態產業化經營和生態補償等價值實現模式。建立公眾參與機制,激發公眾、企業和公益組織參與生態產品生產和價值實現的積極性。
四是創新配套政策。針對不同主體功能、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自然生態系統類型地區,形成可復制推廣的配套政策。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引領作用,探索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統籌協調、高效聯動的運行機制。創新土地等自然資源資產配置政策,依法依規探索促進生態產業發展的供地政策和多元化供地方式。推動生態修復成本內部化,探索附帶生態保護修復條件的供地等土地資產配置方式。
五是推動試點示范。推動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加強宣傳推廣。會同相關部門選擇工作成效顯著的地區,打造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示范基地。
評論已關閉!